工业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城市记忆与文化传承的宝贵资源。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中,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创新的重要桥梁。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正致力于将工业遗产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标,赋予旧建筑新生命,激发城市文化的新活力。
大北电报局:历史见证通信辉煌
1918年3月14日,大北电报公司用21.8万两白银购买了上海爱多亚路外滩(今延安东路34号)一块地皮,建造自己的办公大楼。大楼由英国新瑞和洋行设计,为7层钢框架结构,带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其实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大楼立面中部为巨柱式构图,每层窗口、窗裙有不同的古典装饰,室内有表现丹麦国家的装饰符号。1921年底大楼基本完工,1922年大北公司、大东公司和美商太平洋商务电报公司迁入新大厦。2020年“大北电报局”大楼评定为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优秀历史建筑,传承电信凯发app的文化,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将该大楼的1-4层改建为上海电信博物馆,并于2010年6月正式开馆。建立于“大北电报局”大楼之上的上海电信博物馆是上海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基地、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生(青少年)科创教育基地、老科协青少年科普基地、市经信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体育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上海理工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等。2019年上海电信博物馆入选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博物馆所在的大楼被评为工信部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2021年上海电信博物馆被国务院国资委命名为“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馆内展陈:穿越电信百年风云
从1871年的第一条电报水线到1976年的第一条海底光缆,从1882年的第一部市内电话到1995年上海电话号码7位升8位,从1989年的上海首个分组交换网用户到现在的400万宽带用户……上海电信博物馆描绘出百年电信从初创到自强的峥嵘岁月,也留下了现代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深刻印迹,同时折射出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它是认知上海电信发展历史、感受电信百年风云的重要窗口。
博物馆的展陈面积约三千平方米,分为五个部分,涵盖了从1871年第一条电报线进入中国至今的通信发展历程。这里不仅有珍贵的史料和实物,还有绘画、场景、模型以及多媒体技术等丰富的展示手段,让参观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通信技术的发展脉络。
电报通信:开启通信之门
博物馆三楼的电报通信展区,展示了世界上第一部中文电码电报书《电报书籍》的复制品,让人们了解到电报在通信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市内电话通信:连接城市的脉络
市内电话通信展区则通过1931年美商上海电话公司的旋转档夹查号台等展品,展现了市内电话通信技术的演进,以及它如何成为连接城市各个角落的重要纽带。
无线通信:跨越空间的对话
无线通信展区则让人们领略到了1930年建成的真如发信台的辉煌,以及上海首个手持式移动电话“大哥大”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无线通信技术如何改变人们的沟通方式。
长途电话通信:缩短距离的桥梁
在长途电话通信展区,1973年中日海底电缆的建设历程让人们感受到了通信技术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综合荟萃:通信技术的集大成
四楼的综合荟萃展区则通过展示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军管上海电信局的命令等重要文件,以及上海电信设备厂的设备等,展现了通信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特色专区:红色电信与当代展区
博物馆还特别设立了红色电信展区和当代展区,通过五卅运动纪念碑碑文、上海无线电总台的历史场景、中共中央第一座无线电台遗址石碑、周恩来与“豪密”的故事等,让人们了解到电信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千兆第一城发展历程和5g建设与应用创新等展区,展示了上海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领先地位。
原文链接:https://www.sheitc.sh.gov.cn/djjcdt/20240827/e6af8d5267b245469a35cdc8e055425f.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凯发app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凯发app的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